当前位置:首页 >> 长苞紫堇

【推荐】一个农民的决不放弃稀子黄堇

2022-12-09 22:35:35  中米农业网

一个农民的“决不放弃”

56年扎根田野,百折不挠钻研杂交小麦领域最难课题“三系育种技术”一个农民的“决不放弃”

虽已78岁高龄,但姜生岐每天学习农技知识已成为习惯。

他,一位普通的农民,凭着自己有限的农技知识,立志要培育出高产优质小麦品种,56年如一日,持之以恒,百折不挠;

他,小学文化程度,却研究着专家的课题,硬是啃下了10多部专业著作,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,写出了多篇论文;

他,已78岁高龄的农民党员,仍扎根田野,躬身一线,用有限的人生,不懈追逐自己既定的梦想。

他就是姜生岐——陕西省富平县老庙镇峪岭管区的一位普通农民。

一个“痴心”梦想

富平县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带,其北部山区老庙镇一带地处渭北旱腰带,因气候、土壤等原因,农业生产条件差,素有十年九旱之称,有史以来,若遇风调雨顺,一年只能种一料小麦,亩产仅为三四百斤,若遇大旱之年,则可能是平原良田之一成,抑或颗粒无收。

姜生岐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,“广种薄收、靠天吃饭、丰年歉收、灾年返贫”是当地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。面对艰苦的生存境地,姜生岐小学毕业,先在绥德县运输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后,毅然决然地回乡务农,立志把浅薄的知识贡献到发展农业生产上。自1958年,当时的生产大队为其从省农业厅买回一套中专农业教材后,他就一头“钻”进了小麦的育种实验当中,下决心培育出适合本地条件的抗旱、抗寒、抗病、早熟、高产的冬小麦品种。

这一“钻”就是50多年,他整个人就像“走火入魔”一般,就再没有出来过。

一条艰辛之路

育种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技术活。

为了实现梦想,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姜生岐硬是啃下了繁育学、植物学、土壤学等中专农业教材和遗传学、作物育种学等多部专业著作。

“为了搞小麦育种实验,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,从不沾烟酒茶。”姜生岐的儿子姜威回忆说,“上高中时,学校要求不能光脚进教室,父亲却拿不出买一双袜子的钱,尽管家里那么贫困,但父亲订阅资料的钱从没省过。”

早期大队有科研站、试验田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土地包产到户后,姜生岐就在自家的自留地上搞培育实验,没有专业试验工具,他就就地取材自己制作。“育种很繁琐,播种、套袋、挂牌、做标记、收割,样样都需要手工操作。”姜生岐的长女姜虹回忆说,“我曾经给父亲当过一段时间的助手,做育种实验期间,父亲常常是天不亮就踏着露水下地,傍晚顶着月亮回家,尤其在播种时,需要一粒一粒嫁接胚芽,再用纱布把每粒小麦种子包裹好,放在水里浸泡;收麦时,别人都是用镰刀割,实验田的小麦由于要制标本,只能用手一棵棵的拔,再手工揉出麦粒,并清点。忙时人手不够,我们全家都帮忙。”

“科学真伪,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实;科学实验,只有通过努力与坚持才能完成。”姜生岐在自己业已发黄的旧笔记本上如此写道。

在科研条件极其有限、所需材料也十分匮乏的情况下,小麦杂交一次又一次失败,虽费工、费时、费人,却进展甚微、没有效果,还误了家里经济,每当想放弃时,姜生岐在内心就不断地用写在笔记本上的话语激励自己。家里从最初的不理解,也开始慢慢支持他了。

上世纪80年代,农村经济开始活跃,当时村里的群众都上山采石搞经济,很多村民靠采石都致了富、盖了房、添了家具,姜生岐依旧甘守清贫、住在与他年龄相仿的破旧、低矮、昏暗的偏厦房里,两点一线,奔走不断,专心做他的育种实验。

“一辈子没挣钱,专门研究地里种啥麦能高产”。老庙镇峪岭管区漫町村村民姜宽孟是当时科研站成员之一,他说,当年在科研站时,姜生岐就很热心科研,带领大家搞实验,遇到疑难,他就搭班车上西安、杨凌、铜川请教专家。土地承包到户后,他仍然在责任田里搞实验,并且一搞就没停过,村里人开始搞经济时,他依旧痴迷育种实验,精神确实值得一赞。

一件不小的收获

1975年,当时的峪岭公社漫町大队成立了科研站,调拨24亩地,专门培育繁育、示范推广小麦良种,姜生岐作为科研爱好者,被抽调到科研站当站长。

大队当时的情况是种子缺了向上级要,优良品种靠外调,年年秋播前,派人四面找种子,凑不齐就种老种子,长出的是大麦混小麦,红麦混白麦,高秆混低秆的大杂烩田。由于盲目引进外地种子,不适应本地生产条件,良种低产量。有的种子引进来,头年报个喜,次年不整齐,三年使不得。

有了科研站这个平台后,姜生岐带领他的团队不怕困难,勇于实践,决心走自己选育良种的道路。他采用“破皮取乳嵌接法”和“移胚嫁接法”、“辐射育种法”进行无性杂交培育的良种,在漫町大队及周边区域得到大面积推广。

据当时富平县委政策研究室编发的内部刊物《工作研究》记载,一九七六、七七两年,科研站为生产队提纯复壮的“丰产3号”、“丰3丙”等优良品种八千多斤,并从“丰3丙”单株选育“丰3—129”,“丰3—45”两个品系,经过点布繁殖,小区实验,证明该品种分蘖力强,抗旱耐寒,品种对比实验,亩产700斤以上。从武功农校引进的“武农741”,经过对比实验,严重干旱的七七年亩产达600斤,比“丰产3号”高56.7%;七八年亩产达682斤,比“丰产3号”高50%。

这一切,都没有让姜生岐停止育种的脚步。1978年,他在小麦杂交后代中发现普通小麦有雄性不育的现象,又开始了这项课题研究。

利用小麦雄性不育,实现“三系”配套培育小麦杂交种,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,是国内外小麦育种工作者的追求目标。此项课题在姜生岐的主持下,1990年立项,并在限期内完成了“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”研究报告,由于种种原因,5年到期未完成“三系”配套。

一份执着的坚守

“在选育‘三系’方面,也许,我此生都不能突破,但我始终在努力,在不断追求,我也以此为生命的根本内容和意义。”在研究资料中的一片发黄的便签上,姜生岐这样写道。

小麦育种是一项异常艰辛漫长的工作,非常枯燥、周期长、见效慢,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成果,但姜生岐却从来不曾懈怠,更从未轻言放弃。艰辛而漫长的育种之路,他默默地走了半个多世纪,屈指已是56个春秋。

姜生岐上了年纪,子女们担心他身体吃不消,反复做工作,让他放弃实验工作,他依旧固执地不肯放弃。前两年,子女把承包地交给叔父耕种,姜生岐又悄悄地从弟弟手中要回,继续搞实验。有人笑问:“您育种究竟要育到什么时候?”姜生岐答:“只要干得动,就一直干下去!”

小麦遗传育种专家王长春曾多次指导姜生岐搞小麦育种工作。王长春说:“具备‘不育系、保持系、恢复系’的三系杂交小麦技术是杂交小麦研究中最难的课题。如果此项技术能突破,必将为现代农业科技做出一大贡献。姜生岐老人50多年如一日,在艰苦的条件下,不计报酬搞育种,值得每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学习。”

责任编辑:王伟

沙金桥站出租房屋

松江体育中心出租房屋

定安路房屋出租

泷悦华府租房

相关资讯
友情链接